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青年教师构建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培育更多教育研究的佳木

发布时间:2025-05-28 作者:咸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调,要让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深度研究,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从而让自己成为一名更适合当代教学的教育者。这也是当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如何成为一名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当然要读书,要思考,要观摩,要学习他人的好方法,但笔者认为对教师来讲,还有一条无法回避的必经之路,那就是要不断反刍自己的教学经历,把自己过往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教学初衷和教学真实效果当作一种客观资料,进行归纳、演绎的逻辑分析,发现规律,从而找到独属于自己的更好的教学可能性,再反哺教学实践。与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不同,个人化的教学反思才是教师研究者独有的研究手段,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个人化的反思有一些技巧,我相信有个别老教师能随时把教学不足、课堂的意外生成在心中总结成经验,归纳出来,谙熟于胸,直接指导实践,但这些人都是教学上的天才。更多人会选择写教学反思,把过往的教学经历及时记录下来,这包括一些不足、一些疑惑、一些意外生成,还有对教学目标未达成的描述,事后再慢慢分析原因,从个例中找出通用的、规律性的东西,最终形成改进思路,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多数教师来讲,这样的反思性写作是最好的个人化教学研究手段。

前几天,我和某小学的一位优秀青年教师聊天,就谈起了教学反思的写作。他说,他不喜欢写作,干这种事就是浪费时间,每天的工作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做这些事情。这位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工作两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教学成绩突出。我认为他有能力在教育研究领域有一番作为,没想到他对我所说的毫无兴趣。

过后我又对这件事进行了观察与反思,我觉得青年教师没有学术热情是情有可原的。

首先是客观因素,现在学校的各种杂事特别多,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想取得现实的成绩就要做更多课堂之外的事情。比如协助检查不同学科的作业,充实学校电子教学资源库,练字、写笔记、处室管理、特殊学生辅导、看托管、盯午休等。这些事情当然要做,也是青年教师无法推脱的责任,但现在这些事务性工作几乎填满了青年教师除了上课之外的所有时间。如果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那就更需要超负荷运转了,仅处理班级事务就会占用大半时间,打扫班级卫生,管理班级纪律,监督班级学习,如果遇到班里有几个问题学生,那班主任就很难离开教室了,只能随时盯着学生,随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要想让青年教师有时间做教学反思,在让他们尽职尽责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减少他们业务之外的负担。

我又继续观察,发现多数青年教师在忙工作的时候都热情满满,但只要是进行自我反思式的教学写作,就没有了兴致。仔细想想,我觉得很大的原因就是学校绩效考核的引导,让他们会用各种“抄近路”的方式尽可能快地达成目标,而静下心来反思过往,就像前文中的那位青年教师说的,是浪费时间。

青年教师处在关注生存的阶段,要在学校站稳脚跟,就需要关注绩效考核。绩效与下一阶段岗位设置的优劣、教师薪资的高低息息相关。因此青年教师对能产生绩效的工作更感兴趣。比如,前面和我聊天的老师,他第一年的教学成绩就是级部的第一名,因为这件事他多次受到表扬,很快从“菜鸟”转为“骨干”。这也让这位教师意识到,与其拿出时间搞所谓的研究,对自己进行反思,还不如简单粗暴地让学生刷考题,尽快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出成绩。

另外,对青年教师来说,与踏踏实实进行点点滴滴的教学反思相比,各种公开课、优质课比赛显然更容易出成绩。青年教师大部分形象好,有活力,敢于创新,因此在各类赛课活动中更容易脱颖而出。那些优秀的青年教师大多都顶着赛课获奖的光环,而赛课的成绩在年底考核的分值上与研究成果不相上下,在性价比上更容易受到青年教师的青睐。

我并不反对各种公开课和赛课,这的确给青年教师成长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舞台,但现在的公开课和赛课很多时候都变成了一场经过反复演练的表演,从学生到教师,从开场到下课,都有各路导演给当事的青年教师出谋划策,反复琢磨每个学生的每句话。这个平台如果要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就需要做更细致的制度设计,让它真正能够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

还有,组织班级参加学校实践活动也是提高绩效的重要条件,不同的学校擅长开展不同的活动,有的学校喜欢合唱节,有的学校偏爱科技节,有的学校热衷体育节……凡此种种。只要努力参加获得好的名次,学校最后都会在教师绩效中给予体现。青年教师善于组织活动,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常能在活动中获得高绩效,自然乐此不疲。

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教学写作,不少学校把学术写作也纳入教师考核之中,成为一项加分项,甚至有的学校会要求青年教师人人交论文。那为什么还不能激发青年教师写教学反思的兴趣呢?我觉得这与一部分考核中提及的学术写作的要求关系很大。比如,学校每年的论文评奖,每学期的案例征集,还有区域内短期的课题评奖等,这些论文和课题共同的特点是要求出成果,有一定的理论要求,甚至还有的学校会要求教师写出新的教学理念和观点来,这样才能算是一篇合格的教育学术论文。

如前所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每天都忙于事务性工作,还要应付各种评比和检查,他们哪有时间去开发一种新理论、新理念,甚至也拿不出什么新观点,收上来的所谓的学术成果往往与学校的教学实践没有太大关系,有的教师为了应付,不得不上网搜索,或者用AI智能包办写作。有所学校为了保证教师上报的内容是原创的,多次提醒和警告青年教师不能抄袭,要求教师如果文章是原创,必须私信回复给学校领导,结果上交了几十篇文章,敢承认自己原创的只有三篇。近年来,一些地方学术造假快成产业了,部分教师通过花钱购买论文发表,从而在各种评选中获利,这也树立了坏“榜样”,让青年教师觉得学术有“捷径”可走,与其埋头研究,不如花钱造假,更加轻视教育学术,对学术研究丧失了兴趣。这些假学术的特征就是没有与教学实践结合,没有深度地思考,急功近利,所以也败坏了青年教师的学术胃口。

引导青年教师走上正确的学术之路,学校需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可以把每学期开展的重要活动与教学研究相联系,与教师的真实教学过程相联系,优质课比赛和学校专题展示等活动可以做得更加个人化、具体化。比如,一位教师在某一课的开场有新意、有效果,就可以当作一个成果在小范围推广一下,成为这位教师的学术成果,让他们感受到研究对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学校还要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思想,鼓励青年教师把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做成课题,进行深度研究,真正把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

学校还要给青年教师自由的学术空间。学术研究要想出成果并不简单,需要教师有时间去积累,有精力去反思和实践。这就需要学校给青年教师减负,应尽量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合理分配教学任务,精简行政事务,明确各部门职责,避免青年教师承担更多的行政杂务。学校应当允许青年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或者感兴趣的方面发展,不为他们设计过多的条条框框,给青年教师更大的容错空间,为他们建构更自由的学术空间。学校有了自由的土壤,自然能生长出更多学术研究的佳木。

咸威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青岛王埠小学)

《人民教育》2025年第6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